实验室安全事故典型案例解析(三)

发布者:叶旭东发布时间:2025-11-05浏览次数:10

案例九 高压反应釜爆炸事故

  • 事故经过:
    在某合成实验室,研究人员在一个微型高压反应釜中进行高温高压反应。反应结束后,操作人员未等待反应釜充分冷却至室温,也未进行有效泄压,便试图强行打开釜盖。在松开螺栓的瞬间,釜内残余的高压高温物料(液体和蒸汽)瞬间喷溅而出,造成操作者面部和手臂严重烫伤和化学灼伤

  • 直接原因:

    1. 违反操作规程:未遵循“先降温、后泄压、再开启”的操作流程。

    2. 急躁冒进,风险预判不足:为赶时间,忽视了高压容器潜在的巨大能量。

    3. 个人防护不到位:操作高风险设备时未佩戴全面的面部防护罩(防护面罩)和耐高温防腐蚀手套。

  • 经验教训与预防措施:

    1. 严格遵守SOP:必须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(SOP)操作高压、高温设备。

    2. “冷开”原则:确保反应釜完全冷却内部压力与大气压平衡后,才能开启。

    3. 全面防护:操作此类设备时,必须佩戴防护面罩、防腐蚀手套,并穿着实验服。

    4. 安装安全联锁装置:使用带有多重安全联锁(如温度-压力联锁)的设备,防止误操作。

案例十:设备隐患,触电夺命

标题: 烘箱触电事故

  • 事故经过:
    一名研究生在实验室使用一台老旧的电热鼓风干燥箱进行烘干作业。在取出样品时,未佩戴绝缘手套,手部直接接触到干燥箱的金属外壳。因设备年久失修,内部电线绝缘层老化破损,导致金属外壳带电,该学生遭遇电击,经抢救无效死亡。

  • 直接原因:

    1. 设备带病运行:使用缺乏定期检修和维护的老化设备,电线绝缘失效导致外壳带电。

    2. 个人防护缺失:操作带电或可能存在漏电风险的设备时,未佩戴必要的绝缘防护用品。

    3. 安全检查和接地保护缺失:设备未可靠接地,也未定期进行漏电安全检查。

  • 经验教训与预防措施:

    1. 定期检查,杜绝隐患:建立仪器设备定期维护和安全检查制度,尤其对高温、高压、高转速及老旧设备。

    2. 可靠接地:确保所有电器设备的金属外壳都可靠接地。

    3. 规范操作,做好防护:操作可能存在风险的设备时,应先断电再操作,或佩戴绝缘手套。

    4. 加装漏电保护器:在实验室电路中使用漏电保护开关(RCD)。